选课走班能够让学生拥有课程选择权,但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实现学科志向,促进学习发展,为学生发展奠定学科学业基础。因此,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。为此,我们着力打造基于学校求是创新文化特征的“求是课堂”,旨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。 2015年,应国家改革要求组织了“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年”活动,明确提出实现“两减”(减少教师讲的时间、减少学生的习题量)、“一增”(增加学生学习实践活动)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,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,充分调动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,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与效率,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。 根据《浙大附中课程建设方案》,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途径为:开展基于学生学习力提升的学科课堂教学研究,构建基于学习力提升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,以学科课程建设推动课堂教学改革;与浙江大学合作,组织科学创新实验班,开设大学先修课程,取得浙大学分认可,利用浙大实验室资源,推进理化生学科课堂教学改革;师生共同构建开放的新型课堂,尤其注重合理设计学生学习活动,以参与、合作、探究、体验为特征,自主性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相结合,形成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,促进他们主动、富有个性地学习;关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,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度,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;制定提高教学质量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若干措施和规定,如强化“集体备课”制度、实施“校本作业”措施,要求精心选择和设计作业,针对学生的差异,分层、适量布置家庭作业,落实浙江省教育厅“精选、先做、全批、反馈”的作业要求。 人工智能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,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。通过与公司合作建立新教育体验中心,建立智能教学平台与工具,实现跨校区的规模化虚拟课堂。特别是利用平台进行示范课程的创新研发、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等,探索大班额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方式。比如,我们将PE英语示范课程在合作平台上进行整合应用,并创新了二十多种英语学科教学模式,在智能教学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**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