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大附中位于杭州西湖核心风景区,**。如果严格按照常规意义实施选课走班,不管是教室空间资源还是教师人数,都难以达到条件要求。为了适应新课改、新*的形势需要,我们立足现有资源,挖掘周边环境优势,因地制宜,创新学科功能教室设置,探索建立起了多层面、立体化的学习空间体系,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。 在学科教室的建设中,学校以既定资源为依托,进一步拓展资源,从教室内、校园内延展至教室外、校园外,再到虚拟空间,形成了立体多元的学科教室体系。 一是**学科功能教室。学校立足现有教学空间的转型升级,将现有教室和实验室低成本地改造为学科教室,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空间,建设**学科功能教室,在学科教学、学科育人功能目标的指导下,按照学科分类和课程主题来建设专门性的学科功能教室。它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逻辑起点,体现某一学科的丰富内涵,配置学科**教学资源,从而促进学科体系建设,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,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和教师教学研究。其建设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考虑:一是**功能教学设备的优化配置;二是根据不同学科需求体现不同的功能及特色;三是体现学科教学内容;四是注重体现新课程新*理念。 二是共享学科功能教室。学校立足现有资源,通过多学科融合共享,一室多用,将普通教室变成多学科教室,拥有多学科的特点,教室里陈列的器材、墙上张贴的挂图等部分教学用品,随着学科课程稍有变换,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,很好地实现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。 三是校园学习空间。学校将校园作为学习空间来设计和安排,将学科教室由室内延伸到室外,创设“校园功能教室”,作为开展学科教学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场所。利用诸如学校图书馆、教室门窗、走廊、绿化带等,构建校园学科功能教室共同体,打造学科教学综合体,丰富教学资源、学习资源。 四是校外学习空间。学校敢于探索创新,把校外资源作为学习空间的重要部分来打造,将学科教室的空间与外延从校园内延展到校园外,充分利用浙大附中周边的丰富资源,创设“校外功能教室”。 五是虚拟学习空间。学校在拓展实体教学空间的同时,积极利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建构虚拟教学空间,创设“虚拟功能教室”。例如,我们和网络公司合作开发应用在线课程,实现跨班级、跨校区上课。同时,为了探索大班教学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,学校与北京天学网教育科技公司合作,就新教育学习研究、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与学科测评体系、智能教学平台与工具的研发和应用、新教育示范课程的研发与应用等,进行战略合作、实践创新。